人物小传:魏浩,欧博娱乐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副院长,国家进口研究中心主任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,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获得者,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、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、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。研究领域是世界经济、国际贸易,先后在 CSSCI/SSCI 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,4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、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等转载,在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经济日报》等媒体发表大量署名文章和观点,出版个人专著6部,出版教材9 部。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(2项)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0多项。荣获教育部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”(二等奖、三等奖)、“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”(一等奖)、“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”“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”等省部级奖励30多项。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教育系统“教书育人先锋”、宝钢优秀教师奖、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多项教学奖励和称号。 魏浩(左一)指导学生 探索者:把科研写进时代答卷 从求学到科研,“兴趣”是魏浩踏入经济学研究的起点,而支撑他不断深耕学术的,则是刻在心里的那份“经世济民”的使命感。 在魏浩看来,经济学不是冷冰冰的数据,而是一门兼具科学与人文双重特性的学科,它更像是一扇“双面镜”:一面是理性的显微镜———用数学模型解析经济现象,以计量工具丈量经济脉搏;另一面则是人文的广角镜———每个数据背后都是千万家庭的生计,每条政策都承载着国家发展的重托。正是对经济学特性的深刻理解,让魏浩始终将学术使命锚定在“回应时代命题,服务国家所需”的坐标上。“经济学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,它的终极关怀是人,是社会的进步、国家的发展,是如何让国家变得更强大、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”,魏浩如是说。 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是魏浩在学术道路上秉承的信念。在他看来,真正的学术追求应该是超越工作范畴的,“它不仅仅是一种工作、一种荣誉感,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、一种生命意义的体现感”。他将研究的推进比作“擦玻璃”,应力图让事实变得更加清晰,并揭示事实背后的本质,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对于国家发展的深刻洞察。魏浩坦言:“要想做出真正的学术研究,必须时刻关注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大势。惟有长期聚焦并持续跟踪研究,才能精准总结中国发展经验,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的新理论,打造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,才能为国家提出具有前瞻性、战略性、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。” 2001年,欧博allbet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。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和建设经济强国的发展目标,魏浩敏锐地意识到,“扩大进口是缓解国际贸易摩擦、提高国家经济安全、促进国内经济增长、建设贸易强国的有效手段,进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日益凸显”。基于这一判断,他在 2004年明确提出要重新审视进口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、我国未来将成为进口大国等观点。自此,他逐渐将自己的研究重心转向进口贸易。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,要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。2018年我国开始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。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、国家重大事件,同时更好地服务中国消费者与中国企业,魏浩带领研究团队每年撰写并发布《中国进口发展报告》,该报告是全国在进口贸易方面的首部综合性报告,迄今已连续发布7年,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和高度认可,为讲好“中国进口故事”贡献了积极力量。 如今,魏浩已经持续跟踪研究中国进口贸易问题二十余年,一份份厚重的学术成果见证了他从理论建构到政策落地的学术征程:在CSSCI/SSCI 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,4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、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等权威文献库转载;个人专著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;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(2项)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20多项;荣获教育部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”(二等奖、三等奖)、“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”(一等奖)等省部级奖励30多项;在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经济日报》等报纸上发表署名文章20余篇;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、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采访,以前沿视角阐释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密码;连续多年主持国家高端智库重点课题,长期为国家部委提供研究报告、专家咨询,被聘为商务部内外贸一体化专家、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,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支持,多项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纳。 引路者:以创新课堂启智润心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,课程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。“一门优秀的课程,不应只是书本知识的传递工具,更应成为培养思维、拓宽视野的催化剂。”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思维的锤炼,在社会的变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,成为具备全球视野和专业素养的时代新人是魏浩所秉承的教育理念。怀抱“为国家富强育人才”的热忱与使命,魏浩积极响应国家“新文科”建设号召,主持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,同时负责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“国际经济与贸易”的建设工作。 “学生应成为课堂讨论的参与者,而不仅仅只是聆听者和旁观者。”在魏浩看来,课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“深度”而非“广度”。为此,他积极探索案例教学、前沿解析、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方式,让学生在剖析热点现实问题或者历史事件中领悟理论知识的本质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,他坚持“因材施教”的原则,注重学用相长、知行合一。在为本科生授课时,他巧妙融入各类时政热点新闻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让理论在现实案例中生根发芽,被评为“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”。在指导研究生时,他持续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,带着学生系统研读顶级期刊上的最新文章,打好学生的科研基础,提高学生的科研起点。“真正的教育,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概念和定理, 而是让他们学会如何思考问题、如何分析问题、如何提出自己的见解。”他鼓励学生挑战既有观点,主动质疑权威,以开放的心态探索世界,帮助学生在学习与学术研究中找到兴趣与价值。 尺寸教材,国之大者。教材建设是魏浩深耕教学的另一个战场。面对数字化时代的知识获取变革,高校教学对高质量教材、新教材的诉求日益迫切。“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材,如何保障教学质量?如果没有新教材,如何培养国家需要的时代新人?”正是这种对教育的执着和责任感,让魏浩坚持投入教材编写,不断打磨内容,希望为学生提供更系统、更有深度的学习资源。在他看来,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,更是学科体系的沉淀,承载着国家经济发展、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的使命。“一本优秀的教材,不在于篇幅的厚重,而在于能否筛选出真正影响学科发展、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内容,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最具价值的知识体系。”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,魏浩始终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,反复推敲教材的逻辑框架、理论体系,精心挑选每一个案例,确保内容既扎实可靠,又能契合时代发展。“站得住、传得开、留得下”———这九个字是他编写教材贯穿始终的标准。 目前,魏浩已累计编撰9部教材,除《国际贸易学(第2版)》《世界经济概论(第2版)》等专业规划教材外,魏浩还主编了《国家经济安全概论》,该教材是全国范围内聚焦国家经济安全的最早同名教材,对国家经济安全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。 启明者:在传承中点亮“思维火种” 在北师大的校园里,“大先生”们的言传身教,既是有字之书,也是无字之书。“正是这些‘大先生’,用一生的坚守,让教育成为光亮,让精神得以延续。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,真正做到以学术立身、以教育立德,把这种‘精神火种’传递下去。”在每次新生见面会上,魏浩总会提到启功先生、陶大镛先生、黄祖洽先生等北师大自己的“大先生”,讲述他们在各自领域一辈子围绕一个方向、聚焦一个领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精彩故事。 这种传承不仅关乎知识,更在于精神的接续。“我始终相信,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简单地传授知识,而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,并点燃学生心中的自信之火、希望之火、奋斗之火、追求之火、家国情怀之火。”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,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,魏浩不仅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学术品性的培养,还启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。在他的指导下,多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、孙冶方奖学金、“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” 学术鼓励奖、“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”(原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奖)等荣誉和奖励。 “教育是双向的,每一位学生的成长,也在不断推动我思考、探索如何成为更好的教育者。”在办公室翻阅与历届学生的合影,魏浩颇为感慨:“我见证了许多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提出问题,从迷茫徘徊到确立自己学术方向的变化。而这种变化,不仅发生在学生身上,也同样影响着我自己。”与之类似的蜕变故事,在他的执教生涯中不断重演:从知识接收者到问题提出者,从学术新人到领域新锐,学生的成长轨迹印证着他笃信的理念———真正的教育,是师生共同点亮思维火种的过程。 “我将以大先生、教育家为榜样,不忘科研报国、科研强国的初心,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使命。”魏浩说。如今,魏浩依然保持着每学期更新前沿案例和最新数据的习惯,论文里密密麻麻的批注与办公室深夜的灯光,照亮的不只是课堂与学术,更是他以科研肩负时代使命、用学术履践报国之志的赤诚初心。 |